电子书学习下载站

© 2025 www.booknestle.com

被动综合分析 -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被动综合分析 -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基本信息

书名被动综合分析

作者[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22-5

页数612

豆瓣评分

ISBN:9787100201308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胡塞尔著名的“发生学的逻辑”讲座的选编,其核心课题是探讨感知、再回忆和期待等直观的意识方式。通过对被动综合的交织物的分析,胡塞尔在被动性内确认了一种低级形态的明见性。但是,在被动性领域内不仅有明见性被给予,而且同样也有变式被给予,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自身给予都可能由于与其它自身给予的冲突而失效,而这些其他自身给予重又可能由于与其它自身给予的冲突而失效。真理无疑最终有效性,而由于经验可能与经验发生争执,自身给予可能出现变式,似乎“绝不会达到一种最终有效性”,因此,真理现在成了问题。在我们谈论一个真实的自身和一个最终得到证实的表象的地方,我们通过再回忆超出瞬间的意识。因此,为了获得绝然的明见性,亦即作为最终有效性的真理,胡塞尔诉诸对再回忆的分析。但问题是,再回忆也可能弄错,事后摆明是幻觉。因此,分析被引向再回忆的自在的构造问题,即再回忆如何辨明自身...

作者简介

埃德蒙德•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著名德国哲学家,其开创的现象学运动,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欧陆哲学的走向。曾任教于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与弗莱堡大学。主要著作有《逻辑研究》《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内时间意识现象学》《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等。

李云飞,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

目录

编者引论 1

导言:感知中的自身给予 17

第1节 原本意识与空间对象的透视性映射 17

第2节 感知过程中充盈和空乏的关系与获知 22

第3节 对已知之物进行自由支配的可能性 25

第4节 在进行内在感知和超越感知时,存在与被感知的关系 32

部分 变 式

章 否定样式 45

第5节 失实:与充实的综合相反的事件 45

第6节 局部充实——由非期待的感觉素材产生的冲突——重新产生的一致性 48

第7节 回溯性地抹掉仍以滞留的方式被意识到的以前的预示,因此回溯性地抹掉以前总的感知立义 51

第二章 怀疑样式 55

第8节 具有相同原素成分的两个被叠置在一起的感知立义的冲突 55

第9节 通过过渡到已确认了的确然性或否定而对怀疑的裁定 59

第三章 可能性样式 63

第10节 开放的可能性作为意向预示的不确定性范围 63

第11节 诉求性的可能性作为怀疑的信仰倾向 66

第12节 开放的可能性与诉求性的可能性之对照 67

第13节 在与诉求性的可能性和开放的可能性的对照中的确然性诸样式本身 69

第四章 被动的变式与主动的变式 78

第14节 自我的执态作为对被动信念之样态变样的主动回应 78

第15节 疑问作为经由判断裁定对克服变式的多层级追求 86

第二部分 明见性

章 充实的结构 95

第16节 充实:空乏表象与相应直观的综合 95

第17节 对可能的直观类型的描述 99

第18节 对空乏表象之可能类型的描述 102

第二章 被动的意向及其证实的诸形式 111

第19节 直观化的综合中的描绘、澄清和证验 111

第20节 对充实的意向是对自身给予的意向 116

第21节 认识追求与现实化追求 121

第22节 意向与被意指的自身的各种不同关系·第二性的证实 127

第三章 经验的终有效性问题 137

第23节 一种对一切意向的可能的证实的成问题性及其对经验信仰的后果 137

第24节 内在领域的自在问题的开显 147

第25节 再回忆:对象之自在的源泉 150

第三部分 联 想

章 原现象与被动综合的秩序形式 157

第26节 联想的现象学学说的论题设置和论题界定 157

第27节 联想综合的前提:原初时间意识的综合 166

第28节 在一个流动的当下的统一性中各种同质性的综合 171

第29节 秩序的诸原形式·对前述的补充:诸对照现象 177

第30节 相继和并存中的个体化 187

第31节 感性领域的现象学的问题 191

第二章 触发现象 196

第32节 触发作为对自我的刺激作用·对照作为其基本条件 196

第33节 触发的传递规则 199

第34节 触发与统一性形成的关系问题 207

第35节 活的当下中触发的等级性与滞留的过程中触发的等级性 215

第三章 触发性唤起的成就与再造的联想 223

第36节 活的当下中唤起的功能 223

第37节 对远领域的空乏表象的回射性唤起 228

第38节 被唤起的空乏表象转变成再回忆 232

第39节 连续的唤起与不连续的唤起的区别 234

第四章 期待现象 237

第40节 期待的动机引发的因果性 237

第41节 期待信仰的强化和阻碍·期待对于构形的形成的功能 241

第四部分 意识流的自在

章 再回忆领域中的假象 247

第42节 对于不同的过去的回忆的搭叠、融合和争执 247

第43节 一个被抑制的回忆突破到直观的可能性·通过转入更高级的明晰性层级揭示假象 253

第二章 内在的曾在性的系统的真实存在 257

第44节 自身给予的证验:一方面通过其伸展进外视域;另一方面通过逼近明晰性的观念 257

第45节 意识过去的原超越及其完全的自身给予的观念 261

第三章 意识未来的真实存在的问题 270

第46节 可失实性作为期待的一个本质要素 270

第47节 客观世界的构造对于未来意识的确定预示的意义 272

结论性思考 278

第48节 意识作为构造性成就的层级建构·其系统性研究的学科 278

增补文本

A 第12节与第40节之间的文本关联的稿(1920—1921)

1. 逻辑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对于存在样式的误解 287

2. 意义和存在样式对于意识的不凸显性和凸显 291

3. 内在对象的变式 293

4. “体验类型”不是经验性的事实,而是意识生活一般的形式结构 295

5. 当下化作为感知体验的必要成分 297

6. 当下化作为独立的(具体的)体验·具体的滞留及其变式 298

7. 空乏的具体期待·它的变式 301

8. (时间性的)当下之物之具体的、空乏的当下化·它的变式 303

9. 甚至当下之物的当下化也是普遍的意识事件 304

10. “表象”的基本类型 305

11. 充实的直观与单纯揭示性的直观 309

12. 对充实与揭示之间区别的进一步澄清 313

13. 被动的经验过程 316

14. 超越论的逻辑(全面重申) 318

15. 确证与证实 322

16. 关于经验信仰的可证实性的问题 324

17. 本己的过去之自在的问题·再回忆的明见性 332

18. 对回忆幻觉的意识 334

19. 再回忆与联想 337

20. 康德关于生产性的想象力的综合的学说 342

21. 内在领域的自在问题的开显 344

22. 再回忆,对象之自在的源泉 347

23. 直接的唤起与间接的唤起 351

24. 印象领域内的联想·它对于再回忆和类比性的前摄的意义 353

25. 滞留的合规则性 356

26. 期待与联想 358

B 论 文

感知及其自身给予 359

1. 内在的感知与超越的感知 359

2. 时间的透视性与空间的透视性 363

3. 作为个体化原则的时间和空间 370

意识与意义——意义与意向相关项 374

1. 感知与回忆 374

2. 当下化与映像 375

3. 自身遗忘的回忆 376

4. 自我的多层次性 380

5. 前回忆与当下回忆 381

6. 对回忆之内在的意义结构的阐明 382

7. 时间作为一切对象意义的形式 383

8. 现在与原本性 384

9. 时间意识 385

10. 感知结构与意识一般 390

11. 意向相关项的描述方向与意向活动的描述方向 392

12. 同一的意义与意向相关项的样式 393

13. 原印象、滞留、前摄 395

14. 滞留与再回忆 396

15. 再回忆与客体化·“对象” 399

16. 对象的时间性延展作为意义延展 400

17. 再造的意义与过去样式 403

18. 意向相关项学说 406

19. 对象极·对象的意义是否是观念上同一的 408

静态的现象学方法与发生的现象学方法 409

C 附 录

附录一 (附于第6—8节) 对冲突现象的描述,不考虑执态 421

附录二 (附于第8—11节) 感知和再回忆中的意义与存在样式 428

附录三 (附于第11节) 可能性本身的明见性与样态上的无穷变样 433

附录四 (附于第14和15节) 裁定的层级·接受性与自发性 437

附录五 (附于第16节) 直观性表象与空乏表象 443

附录六 (附于第16节)意义与直观 445

附录七 (附于第20节)信仰与意向 447

附录八 (附于第24和25节)再回忆的绝然性 449

1. “再回忆是可疑的”这一假定的后果 449

2. 在再回忆上的两种超越论还原 451

3. 感知流中的各种明见性和附属的表述的明见性 453

4. 再回忆作为再造及其与滞留的关系 457

5. 再回忆的明晰性层级 459

6. 再回忆中的错觉和绝然性 460

7. 重复的被回忆物的过去样式 462

8. 再回忆及其期待视域 463

9. 对远过去的再回忆 464

10. 超越论自我的不死性——不可能的事:超越论自我是出生的 466

11. 一方面,再回忆的绝然性;另一方面,期待的绝然性 471

12. 扼要重述 472

附录九 (附于第25节)被给予性方式的两种变更 474

1. 在明晰性范围内的近和远的变更 474

2. 作为遮蔽、模糊性的不明晰性的变更 474

附录十 (附于第25节)自身拥有与再回忆中的隐藏·再造与滞留 476

附录十一 (附于第26节)联想的因果性的概念 478

附录十二 (附于第27节)关于原初时间意识的学说之原则性奠基的注释 480

附录十三 (附于第27节)原当下与滞留 481

附录十四 (附于第27节)同时性联想的成就 483

附录十五 (附于第27节)统一性意识和它的相关项:同一的对象 488

附录十六 (附于第28节)论相似性联结 493

附录十七 (附于第28节)感性的相似性联结·感性的相同性与埃多斯 497

附录十八 (附于第28节)联想与综合 508

附录十九 (附于第28、29、31—36节)论联想的现象学 515

附录二十 (附于第30节)时间作为个体性的形式和主观的变化 523

附录二十一 (附于第33和34节)感性的、多重射束的触发·感性的组——本真的集合对象性 525

附录二十二 (附于第35节)空乏视域和关于它的知识 528

附录二十三 (附于第35节)空乏视域的潜能性问题 535

附录二十四 (附于第37节)唤起的结果和原因 536

附录二十五 (附于第40节)动感和潜在的期待 540

附录二十六 (附于第45节)再回忆的重复和本质同一性 542

附录二十七 (附于第45节)两个基本的明见性概念:自身给予一般与纯粹的自身给予 543

附录二十八 (附于第47节)世界之明确的可确定性问题 547

概念译名索引 555

人名译名索引 587

译后记 589

修订后记 595

下载

1.本资源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与交流之用,请于下载后 24 小时内自行删除;

2.如您在阅读概要后喜爱本书,且条件允许,恳请支持正版。

平台格式密码资源
城通网盘ZIP2025下载
2022-5 专业教材
猜你喜欢

本站PDF电子书版权归原作者及开发商所有,仅限个人测试学习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若有违反您个人权益,请邮件反馈删除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