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修炼 - 彭国翔

儒家传统的中心议题是“成人”和“如何成人”。“成人”,即成为具有高度智慧去面对自我、他人、社会、人生和宇宙的理想人格。“如何成人”,则是成为那种理想人格的种种方法。而对于“如何成人”的反省和思考所形成的理论,用儒学自身的术语来说,便是“功夫论”。“功夫论”是儒家传统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古往今来历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对“功夫论”都有各自的阐发。本书即是在一个中西比较的广阔视野之中,以坚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对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专题考察。
本书不仅在总体上将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一般特征概括为“身心修炼”,指出这种“身心修炼”具有身心交关、不脱离日常生活以及以道德意识、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为中心这样的特点,更是通过对儒学历史不同时代最重要的人物、思潮和问题所各自彰显的功夫论的个案考察,尽可能展示了作为身心修炼的儒家传统功夫论的丰富内涵。上起先秦,下迄清代,涵盖了儒学传统的...
前言
第一章 儒家传统的身心修炼及其治疗意义
——以古希腊罗马哲学传统为参照
一、引言
二、理解古希腊罗马哲学的另一种角度
三、儒家修身传统的身体向度
四、以日常生活为身心修炼
五、儒家身心修炼的治疗意义
第二章 作为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
——以《论语·乡党》篇为例
一、引言
二、礼仪实践与日常生活的一体性
三、作为身心修炼的礼仪实践
四、“时”:礼仪实践的境遇性原则
五、结语
第三章 “尽心”与“养气”
——孟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一、引言
二、“大人”与“大丈夫”:功夫实践指向的理想人格
(一)大人
(二)大丈夫
(三)“圣”与“神”:理想人格典范的至高境界
三、“心”的修养
(一)心的涵义
(二)修心的功夫
四、“气”的修养
(一)气的涵义与特点
(二)养气的功夫
五、结语
第四章 “治气”与“养心”
——荀子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一、引言
二、“士君子”与“大儒”:理想人格的典范
(一)士君子
(二)大儒
三、“治气”与“养心”:成就理想人格的功夫实践
(一)作为身心修炼的“治气养心之术”
(二)“气”与“心”的涵义
(三)“由礼”与“得师”:“治气养心”的方法
四、结语
第五章 “修身”与“治国”
——董仲舒身心修炼的功夫论
一、引言
二、“中和”与“养气”:天人同构
三、“养气”与“养心”:身心同构
四、“养身”与“重义”:义利同构
五、“治身”与“治国”:德政同构
六、结语
第六章 身心修炼
——朱子经典诠释的功夫论意涵
一、引言
二、经典诠释的重要性
三、作为身心修炼的经典诠释
四、朱子经典诠释中关于身心修炼的话语
五、朱子读书法与基督教圣言诵读的比较
六、结语
第七章 “一念之微”
——王龙溪的致良知功夫论
一、引言
二、一念功夫的涵义
(一)念与意
(二)正念与邪念、本念与欲念
(三)念与良知
(四)几
三、一念功夫的意义
(一)一念与正心
(二)一念与诚意
(三)先后天功夫的统一
第八章 “究竟功夫”的一致追求与多途分化
——阳明学功夫论的演变与形态
—、引言
二、究竟功夫的追求
三、功夫实践的分化
四、结语
第九章 清代理学的身心修炼
——以汪霦原的《警枕录》为例
一、引言
二、汪霜原其人其书
三、《警枕录》中的身心修炼
四、《警枕录》的思想史意义
第十章 儒家传统的静坐功夫论
一、引言
二、静坐在儒学功夫论中的定位
三、静坐为何不被儒家视为根本的功夫实践
四、静坐作为儒家功夫实践的特点
五、结语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