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身体的湿 - 路志正

濕病四季盛行,盛夏尤其慎防濕害為患
糖尿病、高血壓、中年發福、暈眩、水腫、便秘、濕疹、腸胃不適、呼吸不順、睡不著、腰痛,都和體濕有關。
「濕」是一種呈瀰漫狀態的物質,在空氣中稱為水蒸氣或霧氣,若水分在人體滯留太多時就是一種病症,故又稱「濕邪」。
中醫普遍認為,人體臟腑機能運化正常,則可平衡體內的水分,但當身體無法將水分引到正確的位置供給運用時,就代表,「體內濕氣比較重」。
「風、寒、暑、濕、燥、火」這致病的六淫邪氣,最讓中醫頭痛的就是濕。濕邪形成的快,但是想要趕走它便是非常麻煩的。
作者是中國研究濕氣的國醫大家,潛心研究濕病30餘年,將畢生心血集結為一般人都能簡單理解的6大生活指南+33種疾病調理+54個實用小方,教你三分治病七分養,防濕未然、祛濕調理。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氣警訊有哪些?
【警訊一】濕在關節→換季變天容易腫脹疼痛、風濕、關節炎
【...
第一章濕邪入侵,現代人健康大敵。
1.90%以上的人,曾因濕邪致病。
現代人常見的睡不醒、疲乏、身體沉重、 頭痛、眩暈、失眠、高脂血症、冠心病、中暑、痛風、腹瀉等,都可能是「濕邪」作怪。
◎濕氣有內外之別,太過就成邪了。
*健康檢測站—多濕、多燥
◎ 氣候變天了,關節可別變天。
◎ 濕邪與外邪勾結,病症多變難治。
2. 濕邪入侵沒?看身體訊號就知道。
想判斷體內是否濕氣過重,從舌頭、四肢所呈現的現象就可知道。
◎伸伸舌頭,濕氣多少一看便知。
◎ 4個肢體信號,暴露濕氣過重。
3. 北方也多濕,千萬別輕忽。
別以為只有南方多濕,其實北方也有五種濕氣入侵的原因,不可不防。
一、飲酒習慣導致體內濕熱
*飲酒防濕小妙招
二、冷飲解暑反致濕氣不出
三、高油高脂高糖就積濕
四、運動少濕氣排不出
五、精神緊張增加代謝負荷
4. 濕邪體質,胖瘦有關係。
太胖,不一定是營養吸收好;太瘦,也不一定是吃太少;問題很可能就是出在「脾」身上。
*養陰清熱小妙招:
第二章調好肺、脾、腎, 濕邪就無路可進。
1.築好脾這個「水堤」,濕氣不氾濫。
脾具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要維護它的健康,就不能讓它太操勞,另外,也可以利用「吞津法」來養脾補腎。
◎脾運化水濕的兩大輸送功能
◎那麼,該如何保養我們的脾呢?
*吞津法
2.「中年發福」,脾胃弱惹的禍。
「發福」不是福,倒是健康拉了警報,脾胃弱跟牙齒、消化酶以及腸胃蠕動力有關係。
◎脾胃功能減弱 三 大原因:
一、牙齒的咀嚼能力減弱
二、消化酶的減少
三、胃腸蠕動力不足
*健康檢測站:脾虛
◎ 山楂化食散––強化胃腸蠕動
*山楂化食散的作法
◎ 三蒸大棗––健脾又養血
*三蒸大棗的作法
3.氣機上順下暢,脾胃不壅塞。
人體氣機的運行有自己的規律,有升有降,不能錯亂。脾胃的升清降濁尤為重要,它們是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
◎ 脾胃是人體氣機中軸
◎ 經常摩摩腹––氣機調和胃腸好
*摩腹法
4. 肺好,水道運行才暢通
肺為水之上源,若水分充足,五臟六腑都能受其恩澤;若是它的宣發肅降功能失調,病就來了。
◎ 肺嬌易傷,怕寒怕冷。
◎ 消寒祛涼, 喝碗蔥白生薑湯
*蔥白生薑湯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