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修订本) - 罗国杰

《伦理学(修订本)》是为高校学生写的一本教科书。伦理学高校教材,按照教科书的标准对伦理学这也学科的对象、方法、任务以及基本的理论问题和重要的范畴有较为清楚明确的阐述。章论述了伦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第二、三、四章阐明了有关道德的结构功能、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第五至第九章论述了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内容,第十至第十四章主要动道德的价值分析角度,论述道德评价、道德选择道德行为以及人生观和道德修养。本书的写作深入浅出,涉及古今中外,学术思想深刻,思路开阔,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新观点、新主张,并在章末附有复习思考题。
序
第一章伦理学的对象、方法与任务
第一节伦理学的对象
一、人类道德思考的发展与伦理学的产生
二、对伦理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
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伦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一般的科学方法
二、社会科学的方法
三、作为具体科学的伦理学的特殊方法
第三节伦理学的任务
一、科学地论证和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及其规律
二、概括和阐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
三、研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人的成长规律
四、批判旧道德,更新旧观念
第二章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第一节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一、道德与人类活动
二、道德与社会关系
三、道德与社会意识
第二节原始道德的发生
一、原始道德发生的前奏期
二、原始道德发生的萌芽期
三、原始道德发生的形成期
第三节道德的本质
一、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二、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三、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第三章道德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
第一节道德的结构模式
一、道德的结构态势
二、道德的社会结构模式
三、道德的个体结构模式
四、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辩证统一
第二节道德的社会功能
一、道德的基本社会功能
一、道德认识功能的特殊性
三、道德调节功能的特殊性
第三节道德的运行机制
一、道德运行的目标体系
二、道德运行的外部机制
三、道德运行的内部机制
四、道德运行的轨迹
第四章道德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性
第一节道德的历史类型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
第二节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一、道德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二、道德的曲折前进过程
三、道德文化的批判和继承
第三节中国传统伦理的基本特点
一、传统伦理的肯定方面
二、传统伦理的否定方面
三、对待中国传统伦理的两种倾向
第五章道德原则
第一节个人的概念与集体的概念
一、什么是个人
二、什么是集体
三、集体中的个人与个人组成的集体
第二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
一、确立集体主义原则的依据
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三、自我牺牲精神
第三节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利他主义
一、功利主义
二、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
三、利他主义
第六章道德规范
第一节道德规范概说
一、道德规范的性质
二、道德规范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道德规范的他律性
一、道德规范的外在约束力
二、道德规范的外在导向功能
三、道德义务
第三节道德规范的自律性
一、道德规范从他律向自律的转换
二、道德主体自身的意志约束
三、道德良心
第七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道德要求的层次性
第一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层次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同道德规范之间的对立
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及其层次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公共生活中的一般道德要求
一、社会主义公共生活规则
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第三节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
一、“五爱”道德规范要求的主要内容
二、“五爱”道德规范提出的根据及其意义
第四节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最高要求
一、共产主义道德的发展及其主要要求
二、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第八章职业道德
第一节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一、职业道德的界说
二、职业道德的历史考察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形成
第二节职业道德的特征、要素和模式
一、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
三、职业道德的结构模式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职业道德建设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产业内涵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职业道德建设
第九章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
第一节两性关系的本质及其道德意义
一、人类文明的重要尺度
二、婚姻家庭的社会本质
三、一夫一妻制的道德进步
第二节爱情的道德内涵
一、爱情的基本特征
二、恋爱的道德要求
第三节婚姻的道德基础
一、婚姻道德基础的哲学根据
二、婚姻道德基础的伦理分析
三、离婚的道德研究
第四节家庭的道德建设
一、家庭道德建设的内容
二、家庭道德建设的展望
第十章人生观和人生价值
第十一章道德选择
第十二章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
第十三章道德评价
第十四章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复习思考题